康熙六年(1667年),吳三桂發出紅色警報,聲稱蒙古大軍要攻擊雲南貴州。再加上自己完美的演技:“臣已經準備親征,做好了馬革裹屍的覺悟,望皇帝保重。” 康熙那年剛親政,一看嚇得不行,馬上給撥款,要多少給多少。
蒙古人根本就沒有入侵,不過是通商而已。吳三桂就是要虛張聲勢,誇大其詞,以渲染事態的嚴重性,好多要錢。
此後,這類事件不斷髮生,康熙七年(1668年)蒙古人又來了,康熙十年(1671年)西藩人入境。朝廷納悶了,雲南有什麼好東西,這麼多人去搶。
更搞笑的是經過多次體驗,吳三桂的部隊都猜出了平西王的本意,時不時的虛報軍情,還故意誇大其詞。吳三桂不但不怪罪,反而鼓勵諸將假報軍情,欺騙地方中央大員,進而欺騙朝廷,鬧的雲貴川“永無寧日。”
就這樣,三藩不斷地構邊釁、請糧餉、作威福。爭戰連年不息,軍費開支浩大,朝廷財政多用於兵餉,每年常入不敷出。
以順治十七年(1660年)為例,國家一年的賦稅收入銀2566萬餘兩,而云南一省就要耗兵餉900多萬兩,另外兩省也是獅子大開口。
“天下財賦,半耗於三藩。”
三藩已從清朝統一而戰的積極力量,蛻變成破壞國家安定的消極力量,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三顆毒瘤。
康熙要動手術
最早發現三藩危急的是鰲拜,別看鰲拜擅長圈地,陷害人,淨幹壞事,他也幹了幾件好事。
Loading...
未載入完,嘗試【重新整理】or【退出閱讀模式】or【關閉廣告遮蔽】。
嘗試更換【Firefox瀏覽器】or【Edge瀏覽器】開啟多多收藏!
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,可以切換電信、聯通、Wifi。
收藏網址:www.peakbooks.cc
(>人<;)